5分快三预测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5分快三预测 > 新闻动态 > 为啥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泥潭,还要发动太平洋战争?

为啥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泥潭,还要发动太平洋战争?

发布日期:2025-04-13 14:34    点击次数:96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挑起事端,正式对中国展开了全面侵略。

战争刚打响,日本陆军高层就对要不要往华北派兵吵得不可开交。石原莞尔那帮人脑子比较清醒,他们觉得中国关内工业底子薄,又没啥日本急需的石油、橡胶、钢材这些宝贝,全面进攻中国可能捞不着好处。他们主张先把东北经营好,瞅准机会再慢慢往关内渗透。

不过,陆军大臣杉山元和关东军宪兵司令东条英机等主张扩张的势力却有不同的想法。他们一心想对中国发动致命打击,逼迫国民政府交出华北地区,至少也得让中国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地位。

【战略分歧】

7月9日,由于军方内部存在分歧,裕仁天皇召见了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进行商议。

天皇其实并不想打更大规模的仗,一方面他明白这场战争就像一场危险的赌局,另一方面苏联的立场还不清楚,他害怕日军在中国打仗时,苏联会在背后捅刀子。

经过载仁亲王多次游说,天皇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批准向华北地区派遣军队的方案。

杉山元得知天皇赞成全面对华开战,激动万分,直接对天皇打包票,说三个月内就能搞定中国问题。他本意是逼国民政府签不平等条约,吞下华北,并非真要一口气灭掉整个中国。可这话传到日本舆论圈,越传越邪乎,变成了“三个月灭掉中国”。不仅日本人当真,连国民党高层也被忽悠得信了。

这个谣言反而点燃了全国人民抗日的斗志,从那以后,国内再也没人敢提和日本讲和的事了。

日本不仅想占领华北,还怀有更大的野心,这促使中国决心坚持抗战。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持续,局势越来越难以控制,战事规模也不断扩大。日本政府的军费开支随之大幅增加。然而,正如石原莞尔预测的那样,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实际利益,甚至连通过战争维持战争的目标都无法实现。

【侵华战争相持,日本战略调整】

1938年年底,中日战局进入了僵持状态,日本军队原本想速战速决的计划彻底落空。

1941年11月,日本近卫内阁调整了对华方针,从以武力打击为重点转向以政治招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补充。这一政策变化反映出日本高层意识到仅靠军事手段无法扭转战局,希望通过谈判摆脱战争泥潭。但日本军部中下层军官对此强烈反对,他们看到中国军队节节败退,认为此时正是乘胜追击的好时机,不应与中方和谈。这些军官将主张和谈的人视为叛国者,恨不得将其铲除。

近卫政府采取的措施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1940年3月,经过将近一年的协商,日本政府最终决定支持汪精卫,帮助他在南京成立了一个亲日的傀儡政府。

汪伪政府成立后,日本在中国的问题上已经走投无路,被迫把注意力转向了东南亚地区。

1940年9月,日本与轴心国结盟,并将军队开进法属越南北部,这一行动遭到美国强烈反对。为应对日本扩张,1941年3月,美国国会批准租界法案,将中国纳入援助范围。罗斯福总统公开表示,美国将全力支持中国,并要求日本撤走在华驻军,如不照办,美国将对日本实施物资禁运。

美国方面指出,日本所需的石油、铁合金、铜、煤油以及汽车和飞机零件,大部分都靠从美国购买。具体来说,石油占了85%,铁合金达到95%,铜有91%,煤油占了65%,而汽车和飞机零件的比例更是超过了70%。如果美国对这些商品实施禁运,日本将不得不屈服。

当时日本国库里的美元几乎见底,根本拿不出钱来购买美国的物资。为了获取急需的资源,日本政府把目光转向了东南亚,打算通过武力夺取那里的物资。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7月2日,日本天皇裕仁主持了一次重要会议,会上确定了一个关键决策:即使与英美发生冲突,也要坚持向南扩张。同一个月,日本军队强行进入越南南部,并逼迫法国维希政府签署了一份关于共同防卫印度支那的协议,从而掌控了西贡的金兰湾海军基地。

9月6日,日本高层召开重要会议,通过了国家战略执行方案,明确提出如果在10月底前通过外交手段不能达成目标,就将不惜与美国展开战争。

眼看战火即将点燃,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却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非常清楚美国在工业生产方面的巨大优势,所以主张在战争初期就要采取主动。他认为应该趁美国还没完全进入战争状态时,出其不意地袭击珍珠港,打垮美军在太平洋的主力舰队。随后迅速占领东南亚地区,构建起西太平洋的防御体系。等到站稳脚跟后,再与美国海军进行决战,最终通过谈判达成和平协议,就像日本当年在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那样。

山本五十六的战略思路,其实是从美国制定的橙色作战方案中反其道而行之。

上世纪20年代,美国海军把日本当作潜在对手,制定了代号"橙色"的作战方案。他们判断,一旦美日交战,日本很可能切断菲律宾等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据点。按照计划,驻菲律宾的美军要拖住日军至少半年,等美国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完成集结,再向西太平洋进发,解救被困部队。最终目标是通过封锁日本本土,迫使对方认输。

德国在欧洲的快速扩张让美国调整了战略方向,优先应对欧洲战场,放弃了原有的橙色战争方案,转而制定了彩虹战争计划。美国决定全力支持欧洲盟友对抗德意,同时在太平洋地区采取防守姿态。为了应对英国的危急形势,美国还将部分太平洋舰队调往大西洋。这一调动削弱了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御能力,给日本偷袭珍珠港提供了可乘之机。

11月20日,日本政府向美国亮出底牌,表示愿意避免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动武,但条件是美国要重新开启贸易往来并中断对中国的援助。美国国务院原本计划部分恢复对日本的石油、食品和药品供应,但后来发现日本的表态不过是拖延时间的策略。

1941 年 3 月到 12 月,日本一边谈判一边加紧生产,造出了 600 万吨生铁和 550 万吨钢,还生产了 5000 多架飞机,并让 48 艘军舰下水,其中有 5 艘航母、1 艘战列舰和 1 艘巡洋舰。相比之下,美国在这段时间几乎没什么动静。

此外,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显得力不从心。菲律宾的正规部队只有1.2万人,剩下的12万士兵大多是装备简陋、训练欠缺的雇佣兵和民兵。缅甸、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驻军同样实力有限,难以形成有效威慑。

12月1日,日本高层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对美国和英国宣战。在此之前,日本海军已经秘密在泽特鲁克岛的单冠湾集结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这些舰队的飞行员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已经做好了突袭珍珠港的准备。

1941年12月7日清晨6点,日本派出的第一批183架战机从6艘航母上起飞,直奔珍珠港。到了7点53分,前方发回"虎"的暗号,表示偷袭得手,太平洋战争就此打响。

这一连串事情彻底扭转了二战的局势和进程,成为全球历史的重大转折。通过这些事件,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日本在战略选择、外交处理以及军事冒险等方面的复杂行为和长远影响。

视频内容由@老威观史提供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5分快三预测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